什么是有品味的生活

昨日与同事谈起生活与品味之事。意见有些不统一。有人认为经济与品味是同一的;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有高品味的生活。这有一定的道理,但我认为也不是绝对的。人活得有没有格调,过得有没有品味与他自身的修养内涵,及对生活的感悟有关,而与有没有和地位无太大关连。
记得我有一个好朋友已多年没联系了,但她家对我影响很大。她是工薪阶层,他的父母工资都很低,有姐妹三个,所以家境一般。我很喜欢与她相处,因为我俩有一个特性就是骨子里有不可救药的清高。他家很简洁,没什么家具,地上也没铺地板,就是用牛皮纸糊的,再刷上大红的颜色,墙上挂着她父亲的字画,窗台放着不知名的小花,很是清新,淡雅。我感觉并不比那些精装修的房子差。由于她父母对人和蔼,我去他家玩时每逢吃饭,只要她父母留,我就在她家吃饭,也不会客气。她父母会一起作饭菜,菜不多,但都很味!关键是每盘都会用生菜叶点缀得很漂亮才拿上来。我朋友说她父母很讲究这个,说美食一定要美才行。心灵多美的一家呀!在他家很轻松,从没听过你父母谈金钱权势之类和抱怨不平等话。
所以我就常想如果一个人心中是美的,他的生活也是美的;因为任何生活细节,感受都是双方面,一个平静快乐的心灵,他的感觉总是有开心的一面,如果一个人的心中都是锁碎,那他的生活怎么能感觉到恬静和快乐呢。所以什么是有品味,什么是格调,与金钱无关,如果是被金钱定义的那种品味,那还叫是有品味吗?那已经被世俗所困,被钱权所营建起来的格调和品味,是不是也很市侩了呢。那还能叫真正有品味吗?
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,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,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一个人心中有什么,他看到的就是什么。这是于丹讲《论语》中的论调,我听过无数遍,有的段落甚至都能背下来了。因为它总是能让人平静。
那里有一个这样的一个故事。苏轼和高僧佛印的,说两人经常一起参禅、打坐。佛印老实,老被苏轼欺负。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,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。
一天,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。
苏轼问:你看看我像什么啊?
佛印说:我看你像尊佛。
苏轼听后大,对佛印说: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?就活像一摊牛粪!
这一次,佛印又吃了哑巴亏。
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。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,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,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?是见心见性,你心中有眼中就有。佛印说看你像尊佛,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;你说佛印像牛粪,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!
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。大家想想,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,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,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?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?
于丹讲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,数据显示,当时我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只有64%左右。1991年再次参加调查,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,到了73%左右。这得益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实施。但等到1996年再参加调查时,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了68%。
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。它说明,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,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。
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,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
就是说,颜回家里很穷,缺衣少食,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。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,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。
也许很多人会说,生活就是这样,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,那有什么办法?
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,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,而是他的生活态度。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,哀叹抱怨的时候,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。
只有真正的贤者,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,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。
说到这里我自己认为都已经跑题了,不知所云了。但我的意思是作为女人更要保持对生活那份恬淡和宁静的心境。不管生活处境如何,不管年龄几何,都要在平凡中去寻找快乐寻求美好,而那份快乐与美好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那种东西,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那份品味,这就是一种有品味的生活。而不是世俗所定义那种什么品味,管它!自己感觉好就可以了。
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:一个是向外去,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;另一个是向内来,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。我们的眼睛,总是看外界太多,看心灵太少。    而我们的快乐秘诀,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。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有品味的生活,而幸福快乐与品味只是一种感觉,与贫富无关,只能同内心相连。

    
Copyright © 2008 日记阅读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