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我的小窝!
当前位置: 日志主页 > 日记 > 生活日志 >

栈桥

时间:2015-08-20 09:56来源:未知 作者:Glin930阅读: 加载中..


栈桥

  栈桥像一条长长的彩带,一直伸向碧波荡漾的大海,它像一位世纪老人屹立在海边,目睹了百年来岛城的风风雨雨。当您手扶栏杆,侧耳细听的时候,眼前那一簇簇洁白的浪花将向你诉说百年来栈桥的故事。

  

  即墨县仁化乡有一个村子,叫青岛村。(今青岛人民大会堂一带)早在明代万历年间,因这里海上贸易繁华,即定为青岛口。

  

  清朝同治元年,山东建立了东海关。同治四年,青岛口设立分关。

  

  随着青岛口的商贸不断发展,外来船舶不断增加,清政府于1891年6月14日下诏,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骧武营、广武营、嵩武营和炮兵营,驻防青岛口,在青岛村旁边建总兵衙门。

  

  为便于前海一线军队的管理,从总兵衙门沿海边向西,直到黑澜(今铁路局一带)修建了一条宽敞的驿道。在驿道中间有一条从海边向北,经过沟崖村、鲍岛村的大路。大路的南头在海边,有一个简易的码头,小船可停泊。为了适应日益繁荣的海上交通,章高元下令,在这里修建前海码头。

  

  当时建码头没有水泥,建石堤的粘合剂是石灰,豆浆和细沙混合的。石堤筑有孔桥,南部用钢架结构,木板铺桥面,长约200米,人们也管它叫“栈桥”。

  

  1897年,德国人正式占领青岛。为了军事扩张,又对栈桥加以改建和加固,使其延长至350米。

  

  1933年,栈桥再次整修,全长增至400米。栈桥的南头,增建八角二层回澜阁,以便于游客凭栏远眺。为了防范海浪侵袭,回澜阁前筑有箭镞式花岗岩分浪堤,增强了栈桥的稳定性。从此,栈桥不再以货运码头为主,转成了人们休闲游览的场所。

  

 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,历代占领者都把占领青岛的阅兵仪式设在栈桥,德国人、日本人、美国人都是如此。

  

  解放后,政府对栈桥进行了多次修整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栈桥被加固修饰一新,是青岛的十景之首。无数游客在这里观景戏水,流连忘返。

  

  望着这长长的栈桥,我赋诗一首:“回首栈桥忆百年,是非都在浪涛间。凭栏远眺沧海处,半是浮云半是烟”。


顶一下
(2)
66.7%
踩一下
(1)
33.3%
分享到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