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所在的城市开始了各种规模的改造工程。具体的年份已经实在模糊,勉强推算,没有二十年,十五年也是跑不掉的。从那时开始,有句标语便在我脑海中扎根:今天的不便,是为了明天的方便。
记得最初的施工打围,也就是红白蓝塑胶不一包了事儿。那时候大多数的工程都在城市的外围;连公交车都很少到达的地方。所以大家对于尘土漫天与机器轰鸣,并没有太多的感觉。如果不是非常偶然有事会走到那里去,大多数人并没有感到什么不便。甚至几乎可以说是在城里人没有毫无所觉得时候,城市已经拓宽了一圈。
然后不出一两年的,工程的触角开始向市内的一些主干道延伸。红白蓝塑料布也被蓝色塑料围栏渐渐代替。所幸那时候的车辆不多,对于大多数骑车的人来说,交通并没有太多的影响。并且大陆两旁的住户本来就不多,对于城市改造的进程,城里人最切身的感受是,身边谈论拆迁的朋友多了些;或者某天出门,发现大路边茂密的法国梧桐已经被砍秃了。除了偶尔因为挖路修路造成的停水停电与停,也还是没有太多不便的。
再然后,各类改造工程如井喷一般。住在城中心的,门口在修整路面与绿化带;住在一环周围小区的,出门不远便在拓宽小路;住在临二环的,各种拆迁爆破时不时就能吓得屋里的小狗狂吠;这时候的工程,开始逐步规范。蓝色的移动围栏外面,会挂上详细的工程说明,包括施工单位、工期、面积等等;还会挂上各种宣传图片,为大家勾画蓝图。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那句“今天的不便,是为了明天的方便”,还有了英文版的。“方便”这个单词便是我在那个时候记住的。
至此开始,这个城市一直就再没有一个清晰的全貌。修路,改造,地铁。一直到我去异地求学,其间数年回来,总是能看到各种工程在继续。最神奇的是市中心的广场;我想粗略估计有十年没见过它的真面目了。
等我毕了业再工作了几年回去一看,更大更全面的工程又开始了。此时城市的车辆数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;工地围栏上还特别人性化的为大家数字化的介绍工程具体有多大:需要多少根钢筋,需要拆除多少,需要多少人力等等,以及这个方案设计了多少年。看着这个经过数年设计规划才出台的方案带来的大拥堵与尘漫天,我只想卖个萌:说好的明天呢?
我们中国人讲究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我想大家也愿意自己生长的这片热土能够发展得更好。可是二十年过去了,这个城市的翻天覆地仍然是现在进行时。于是谁也没有信心我们用无数不便换来的明天的方便究竟在何时。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借一句最当红的台词,一万年太久,还是请上位者的决策多位活在当下的人们争一争朝夕。
|